Arphone 2025-10-16 11:38:10

20251013胡椒英

20251013胡椒英



20251013胡椒英


胡椒英,是家乡车田为数不多的家喻户晓路人皆知的地方。胡椒英之所以如此出名,我想原因大概有如下那么几个。一是它的地理位置处在车田镇的中心,二是它作为山坳的长度在车田镇内无出其右。三是解放前那里的观音庙香火繁盛,香客如云,老一辈传承的旧事迭闻中大多都会提到它。

胡椒英是五顶片包括嶂石、鹤輋两个行政村及赤木村部分自然村村民赴墟、学生上学的必经之地。嶂石新街到车田街大约20公里,胡椒英约莫就处在这段路的中间地段。站在胡椒英的山坳上,树木嶂、宁姑嶂、增坑嶂、火甲脑等高山峻岭、丛峦叠嶂都可尽收眼底,视野十分广阔。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车田中学上初三及高中,那4年的时间里,无论是走路还是骑自行车,我都会在胡椒英的茶亭里逗留一会,歇歇脚。当时胡椒英的茶亭非常简陋,印象中只是三间砖瓦结构的房子。其中大间的是供人坐着休息的厅堂,顺着大路方向的那面墙开了一个很大的窗口供人观望蓝天白云、山峦叠翠、道路蜿蜒的美丽风景。厅堂旁边有两间连通的小房间,据说最里面的经常关门闭户的那间以前供着观音像,外面那间小房子砌了个小灶台,放着一个农村家里常见的生火煲水做饭的生铁锅。小房间被柴火烟熏得黑乎乎的,采光的窗户又小,容易让人产生阴森森的感觉。我因为害怕,所以起初出于好奇探头进去瞅过一两次之后,几乎不敢往里迈进细瞧。茶亭里时而会有一个老大伯在那里煮好开水供歇息的路人饮用,老大伯喜欢跟在茶亭歇息的人有一着没一着地谈论周边乡村的一些人和事。我那时木讷,虽然很好奇,也很想参与他们的谈话,但终究还是因为无法战胜那令人讨厌的自尊而悻悻作罢。

茶亭的左后方是个山坳,公路由北往南穿过山坳后就在茶亭侧门口拐个弯从正门前经过。茶亭左手边是一个小山坡,顺着山坡而下的背阳面因为水土流失严重,成了一条小水渠。路过的人们为了节省体力就不走公路,顺着小水渠往下走。久而久之,小水渠就成了一条比公路短了近百米的行人便道,走路的人都喜欢走这条近便道。骑自行车的人自上而下时走公路,自下而上时就推着自行车走这条便道。现在的硬底化公路就是把山坳公路下挖好几米后,以这条便道为基础建筑起来的。

胡椒英的茶亭建好之后,不论它的造型还是外观颜色都显得比旧的气派很多。虽然建筑物的位置一样没怎么变,但是慢慢地过往的人们就是不太愿意在那里坐着歇息、乘凉、聊天了。我想,主要原因无非也就是这么几个。一是修建后的茶亭大部分面积是寺庙,显得庄严肃穆,人们不方便在这里高谈阔论、大肆喧笑,这样会显得对神灵不敬。尤其是一些狐朋狗友之间才说的悄悄话、玩笑话不能让神灵听到。二是以前的公路被降坡了,山坳路面下挖了好几米,行人要在茶亭里停留,就必须爬坡绕道上去,这就显得不那么顺便。三是现在百姓生活好了,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以汽车偏多,要在茶亭逗留就得把车停在公路两旁,人多车多时要拐进茶亭歇脚就得费点脚劲。

胡椒英的寺庙和茶亭建好了,或许是人气不旺,或许是其他什么原因,建筑物周边的环境仍然没有得到让人感觉舒适的整治。原来的一小段拐弯下坡的公路废弃了变得坑坑洼洼,建筑物四周还散落不少当初遗漏的建筑垃圾,外围的杂乱和里面的整洁形成较大的反差,让人感到些许不快。


家乡的父老乡亲都喜欢行善积德、助人为乐。以前,修桥铺路是人们经常做的事情。修建寺庙、茶亭则是大善事,所以得发动周边百姓捐钱捐物、出劳出力。在家乡,进出村的山坳,以前都会建有让人歇脚的茶亭、寺庙或者伯公坛。解放后有些可能被当成四旧给拆除了,有些因年久失修坍塌破败了。现在大家看到的一些山坳上的茶亭,都是经过拆后重建或者重修的。现在交通便利了,这些茶亭的作用未必能像以前肩挑手提的人多时显得那么重要,但是父老乡亲依然那么热心出钱出力重建重修这些茶亭,留住了人们的记忆,留住了传统的历史文化,让子孙后代常怀善良的为民之心。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