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星辰 2018-09-28 17:25:38

2017土耳其行记之:伊斯坦布尔.10(君士坦丁堡城墙、君士坦丁纪念柱、伊斯坦布尔大学)

1.君士坦丁堡城墙

君士坦丁堡城墙,是一次意外收获,因它原本没在我的预定行程之中。7月13号到20号,我就已经把伊斯坦布尔的主要景点基本都看了,到8月1号游玩西部环线再回到伊市,实在想不出可看的地儿来了,便坐公车去寻找一个非常不知名的地方——蒙古圣玛丽教堂(Church of Mongol St.Mary),因为我从其名字,猜测它是不是和蒙古帝国有关系,所以打算去瞧瞧。在车子行驶途中,我透过车窗,看到一排排古城墙,它的斑驳沧桑、雄浑庄严顿时吸引了我,于是临时决定下车,仔细看一看。

2017土耳其行记之:伊斯坦布尔.10(君士坦丁堡城墙、君士坦丁纪念柱、伊斯坦布尔大学)


2017土耳其行记之:伊斯坦布尔.10(君士坦丁堡城墙、君士坦丁纪念柱、伊斯坦布尔大学)


上篇游记我写了君士坦丁竞技场,这篇文章介绍君士坦丁堡城墙和~君士坦丁纪念柱(Constantine Column)~ 。也就是说,这三个地方,都涉及到两个重要的名字:君士坦丁和君士坦丁堡。这两者什么关系呢?很简单:后者是以前者名字命名的一个城市。而前者君士坦丁,是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王朝开创者,也叫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Ⅰ)或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历史上凡能被称为大帝的,都是牛得一塌糊涂的人物,比如亚历山大大帝、查士丁尼大帝、苏莱曼大帝、查理曼大帝、腓特烈大帝、彼得大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期间(306年—337年),做了几件非常重要的大事:第一,废除前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确立的"四帝共治制"(Tetrarchy),重新独揽帝国权力于一身。第二,与东罗马皇帝李锡尼乌斯(Licinius)共同签署了《米兰敕令》〔或译为《米兰诏书》〕(Edict of Milan),确立了帝国境内的宗教宽容政策,使基督教成为合法宗教;这一事件对西方文化后来的走向,影响尤其巨大。第三,召集第一次尼西亚公会(First Council of Nicaea),解决基督教的基本神学问题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件对罗马帝国国运影响更为深远的事情,那就是——迁都!迁到哪呢?拜占庭(Byzantine)。

拜占庭本是以前希腊的一个殖民城邦,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东西连接亚欧大陆,南北扼守通黑海与地中海,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看中了这点,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至此,把它作为罗马帝国的新首都,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为"君士坦丁的城市"。然而,这次迁都为半个世纪后(公元395年)东西罗马的正式分裂埋下了伏笔。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的位置:

2017土耳其行记之:伊斯坦布尔.10(君士坦丁堡城墙、君士坦丁纪念柱、伊斯坦布尔大学)


这一系列围绕新城而建的古堡城墙,就是迁都以后,君士坦丁大帝下令修筑的最重要的防御工事。

2017土耳其行记之:伊斯坦布尔.10(君士坦丁堡城墙、君士坦丁纪念柱、伊斯坦布尔大学)


2017土耳其行记之:伊斯坦布尔.10(君士坦丁堡城墙、君士坦丁纪念柱、伊斯坦布尔大学)


2017土耳其行记之:伊斯坦布尔.10(君士坦丁堡城墙、君士坦丁纪念柱、伊斯坦布尔大学)


君士坦丁堡城墙体系由君士坦丁城墙(Wall of Constantine)和后来扩建的狄奥多西城墙(Wall of Theodosius)两部分组成,每隔数十米有一座塔楼,架设炮台。城墙构造之复杂、精妙,像一个密不透风的铁桶,从陆路到海路,四面八方把新城紧紧护围在里面,它是欧洲古代史上最后一座伟大的要塞防御体系。在城墙完工后长达八百多年的历史中,虽经历了无数次地震与战火,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但成功地抵抗住了波斯萨珊王朝一次、阿拉伯倭马亚王朝两次大规模的围攻,以及其它数次中小规模的围攻。

2017土耳其行记之:伊斯坦布尔.10(君士坦丁堡城墙、君士坦丁纪念柱、伊斯坦布尔大学)


2017土耳其行记之:伊斯坦布尔.10(君士坦丁堡城墙、君士坦丁纪念柱、伊斯坦布尔大学)


但13世纪后,城墙有两次被攻破,一次就是之前提到过的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the Fourth Crusade),导致信奉东正教的君士坦丁堡被信奉天主教的拉丁军团洗劫,这一事件叫做“Sack of Constantinople”。另一次是1453年奥斯曼苏丹迈哈麦特二世(Mehmet Ⅱ)率军突破城墙,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掉了东罗马帝国。

迈哈麦特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图片来自Wikipedia)

2017土耳其行记之:伊斯坦布尔.10(君士坦丁堡城墙、君士坦丁纪念柱、伊斯坦布尔大学)


奥斯曼土耳其人来了以后,深知这座要塞都城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历代苏丹也不断对城墙进行维修与加固,以致在从14到19世纪这个穆斯林帝国统治的几百年内,城墙几乎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到了19世纪,随着人口的增多,生产水平的提升,城市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中世纪的规模,很多墙体才不得不被拆除掉,但仍有大部分依然屹立至今。1980年起,土耳其共和国政府开始对城墙进行大规模修复。1985年,君士坦丁堡城墙要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World Cultural Heritage)。

2.君士坦丁纪念柱

在伊斯坦布尔旧城区电车T1线的Çemberlitaş站,会看到这样一根柱子,叫君士坦丁纪念柱(Column of Constantin)。它是为纪念拜占庭成为(东)罗马帝国的新首都,于公元330年奉君士坦丁大帝之命修筑的。

2017土耳其行记之:伊斯坦布尔.10(君士坦丁堡城墙、君士坦丁纪念柱、伊斯坦布尔大学)


纪念柱由7-11块圆柱形斑岩(cylindrical porphyry)构成,原有50米高,是最重要的罗马风格纪念碑之一,顶上原本站立着打扮成阿波罗模样的君士坦丁大帝像。

2017土耳其行记之:伊斯坦布尔.10(君士坦丁堡城墙、君士坦丁纪念柱、伊斯坦布尔大学)


据说,大帝手里拿着的圆环,居然还包含了曾经钉死耶稣的真十字架(true cross)的残片。后来不知何时,顶上的皇帝雕像,连同最上面的三块斑岩,发现被用刀斧劈砍掉了。11世纪,曼努尔·科穆宁一世(Manuel I Komnenos)在顶上重新装了个十字架,并在每块圆柱斑岩的衔接处覆盖上青铜花环。不幸的是,也是在1204年第四次东征十字军对君士坦丁堡的洗劫中,纪念柱周边的大片区域被烈火焚烧,纪念柱再遭一劫:柱子身上的青铜花环被敲下抢走。而顶上的十字架,在两百多年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来了之后,也被移除。1779年,伊斯坦布尔发生了大地震及其引发的火灾,柱子再次受到严重焚烧与损毁,成了现在看到的这副焦黑模样,俗称"焚毁柱"(Burnt Column/Pillar)。1985年起,包括君士坦丁纪念柱在内的位于伊斯坦布尔历史区的几个纪念碑(柱),相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伊斯坦布尔大学(校门)

在与“焚毁柱”仅隔一个还是两个电车站点的地方,就是伊斯坦布尔大学,站名也叫"Istanbul Universite"。下图就是大学主校区的大门,本想进校园去看看,但门禁管理很严,不对外开放,未能入内。画面中不时出现的黑衣人似乎在提醒你,尽管这里曾有过罗马的辉煌、荣耀,但现在这是穆斯林的土地,你的头上是安拉,不是凯撒。

2017土耳其行记之:伊斯坦布尔.10(君士坦丁堡城墙、君士坦丁纪念柱、伊斯坦布尔大学)


2017土耳其行记之:伊斯坦布尔.10(君士坦丁堡城墙、君士坦丁纪念柱、伊斯坦布尔大学)


2017土耳其行记之:伊斯坦布尔.10(君士坦丁堡城墙、君士坦丁纪念柱、伊斯坦布尔大学)


2017土耳其行记之:伊斯坦布尔.10(君士坦丁堡城墙、君士坦丁纪念柱、伊斯坦布尔大学)


~伊斯坦布尔大学(Istanbul University)~ 是欧洲最古老的十所大学之一,其前身是奥斯曼苏丹迈哈麦特二世(Mehmed Ⅱ)于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建立的伊斯兰神学学校(Islamic Theological School),当时开设有医学、数学、天文、地图绘制、历史、哲学、宗教、地理、文学、语言文字学、法学等学科,在四百多年时间里,为帝国培养了大量的中坚人才。1863年12月,学校开设应用物理学(Applied Physics),标志着学校迎来了现代科学的新时代。1870年2月,学校改名为奥斯曼综合科技大学(Ottoman House of Multiple Sciences)。1900年,为更好地适应并推动现代科技的发展,学校重组并更名为帝国综合科技大学(Imperial House of Multiple Sciences)。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国父穆斯塔法·凯玛尔·阿塔图尔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进行了教育改革,学校于1933年8月又被重组和更名为伊斯坦布尔大学(Istanbul University),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大学现有5个校区,17个系部,2000多名教授及副教授,4000多名助教和其它工作人员,超过60000名本科生、8000名研究生。

对了,伊斯坦布尔第二大清真寺,苏莱曼尼耶清真寺,就在大学校门左侧一条坡路上去的尽头,强烈推荐。

全部评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