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这是儿时常从大人口中蹦出来教小孩要学本领的话,此话简单、直白,可就是实实在在。
在家里,老母亲的嘱咐、黄脸婆的唠叨、调皮蛋的吵闹,的确有时候会让人感觉烦躁,偶尔会萌生出去走走的冲动。这次出国培训,是我成家二十多年离家最长时间的一次,出来之前已充满了期待,可呆了十天半月之后,猛然觉得居家的好和在外的难,而其中语言交流的障碍就是一切难中的起源。
买个火机差点成了抢劫犯
到达悉尼的第一个晚上,因偷带的3根火柴用完,便到酒店斜对面的小超市买火机。刚进店,满脸胡须的店员很热情地招呼我,可我一个字都没听懂。心想,他无非就是问我买点什么之类的,便伸出两根手指横着一比划,自以为已经很明白地告诉他我要抽烟,可他满脸惊愕的表情和略高几度的疑问,使我意识到中间起了误会,就从背包里掏出翻译机帮忙。店员闻言哈哈大笑,边拿火机给我,边告诉我他刚才把我当抢劫犯了,教我打火机的比划动作应该是单手握拳,伸出拇指上下扣击即可。
出了店门,我回想刚才发生的一切,深觉背后寒气袭人。还好,刚才与店员隔着柜台,不然的话,凭他长相来看,他的一记勾拳足以令我满地找牙。
逛街的尴尬
课余时间很多,尤其是下午课程结束后。我们身在海外,举目无亲 ,不可能总是呆在房间看那听不懂的电视画面,于是出门闲逛便是我们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我还好,扛部相机随走随拍,等天黑之后无法拍摄时便改为逛街模式。和我们家乡一样,店主本着进门便是客的服务精神,我一进门便被店员热情地问得哑口无言,只好象哑剧演员用自己想象得到的肢体语言试图告诉他我只是随便看看而已,而往往会换来店员更多更为热情更让我难以猜度的语言''轰炸"。每到此时,尴尬会令我心里慌乱,实在不行就咧嘴冲他微笑,双手一摊,脑袋一摇,用很瘪脚的英语告诉他我只是看看而已。
尽管尴尬,可街还是要逛的,店门还是要进的。后来我琢磨出应付尴尬的办法,那就是进门时如有店员迎接,就跟他说声Hi算是礼貌性打声招呼,如果他再说什么,我就用英语告诉他我只是随便看看,至此,多半店员会示意你自便,尴尬也就嗄然而止了。进店看到对得上眼的,首先看价钱,然后看标签是否标有Made in china字样,如果想买便取下货物来到收银台,把纸币硬币一股脑往台面上一放任店员收钱找零,最后取走货物和剩下的钱币冲店员说声谢谢便遛之大吉。
一出店门自己都觉得好笑,此时此刻自己岂不成了盲人、哑巴和傻子了吗?
"故事桥"上的小事故
一天黄昏,余晖打在"故事桥"上所呈现的景色非常迷人。我独自一人走在桥上拍照,时不时遇到跑步的、骑车的、走路的。与家乡的情形相比,这里遇到的人似乎显得没那么匆忙,似乎轻松淡定了许多。在大桥的中点,正当我专注地拍摄时,一个跑步的女孩停了下来,冲我说着什么,我摇了摇头,她又边比划边说着什么,可她说得越多我的圈懵得越大。逼于无奈,我只好很认真细心地告诉她,我听不懂她在说什么,我也不会说英语。美丽的女孩冲我莞尔一笑,似乎是说着祝福我的话语,边退边转身继续小跑前行。望着她且远且小的背影,我耳边似乎响起了几十年前张学友《单车少女》的旋律,我沧然若失……
本来应该是一场美丽的遇见,本来''故事桥"上可能会有小故事,殊不知语言的障碍把一切美好的可能都残酷地砸得稀碎。
世界的精彩,需要眼睛观察,需要耳朵聆听,需要心灵领悟,当然也需要语言表达。我们60后这代人曾花了逾十年的时间去学习世界语言,可到头来全部给回了老师,如今在海外游荡,常常与尴尬结伴同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来,还是学点英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