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志刚 2023-08-22 14:19:41

黛瓦青墙、烟水人家,古镇黎里,落满人间烟火的江南

黛瓦青墙、烟水人家,古镇黎里,落满人间烟火的江南-龙桥,湖州


文图/应志刚

“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源津”。这是清代诗人袁枚为黎里写下的诗句。

黎里,是梨花盛开的故里,是张翰夜不能寐的莼鲈之思,是落满人间烟火的江南。

唐朝初期,因黎里南部梨花满田,就有了梨花里的美称。

唐元和四年湖州刺史范传正奉旨疏浚平望至吴县的官河,特派一村官黎逢吉到梨花里整理河道,开辟道路,当地百姓感激黎逢吉的恩德,为纪念他,将梨花里改名黎里。

黎里的江南风情,自古无人能道尽。

前不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饮食文化探索节目《一馔千年》走进黎里,通过电视荧屏,不但向世人呈上一道道饕餮美食,更是将黛瓦青墙、烟水人家的江南诗意传播至海内外。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水是婉约江南的灵魂,围绕着水而蜿蜒的民俗与文化源远流长。

到黎里这座江南古镇,光一条市河就有说不尽的故事与传奇。

看点一:驳岸河埠

江南的市镇都有市河,顾名思义就是做买卖的河。

早在春秋时期,黎里就有先民选择了这里的河道,搭屋定居。到晋代黎里已经是颇具规模的村落。黎里先民选择的是自然的河道,稍加开挖整理,亲水、靠水、吃水,劳作生活,送往迎来,桩桩件件都离不了河道。

先民们傍水而居,他们必得在河岸边安置几块石头,汲水、洗涮、船靠岸供人踏脚。这就是河埠的起源。

河埠在黎里古镇,每隔三五丈必有一座。全镇现在有淌水河埠 10 座,单落水河埠 82 座,双落水河埠 174 座。黎里的老百姓,对河埠头有着种种形象的叫法。双落水河埠,多数作外八字形,叫“菱角河桥”;单落水河埠,“木鱼河桥”;小型的淌水河埠,“备箕河桥”。生动的比喻,让人过耳不忘。

为了让河埠坚固耐用,防止两边的堤岸坍塌,人们又在河埠两边垒筑一段石堤,由此形成了驳岸。

黎里镇的驳岸,总共全长 6000 余米,其中完好保存的古驳岸 3800 多米,六七百年以来,市河由“丁”字形进而成“十”字形,全仗这古驳岸的护卫而兴旺发达。

看点二:石桥古桥

江南市镇,水多桥也多,黎里人的生活自然也离不开桥,往往”出门就是两座桥 " 、“三步上下两座桥”。

在古时,黎里古镇东自中立阁西到望平桥,南自通秀桥北至楔胡道院,在 0 . 52 平方公里的地面上,雄踞着 30 座形态各异的石桥。

时至今日,古镇依然保留着12座古桥。

12座古桥风格迥异,青龙桥、望恩桥和道南桥是拱桥,迎祥桥、清风桥为梁式三孔,进登桥、梯云桥等则是梁式单孔,还有一座较为特别的“叽咯桥”。

“叽咯桥”是横跨伏虎洞和禊湖道院的秋禊桥,由石梁与石板组合而成,梁式三孔,两边是条石,中间搁着35块长方形石板,人走在桥上,一半的石板会发出“叽咯叽咯”的响声。

这里有黎里八景之一的“禊湖秋月”每天烧香的、赏月的,闲逛的,从早到晚人来人往,秋禊桥“叽咯叽咯”响个不停。

看点三:弄堂

黎里在南宋时期初具市镇规模,到明朝成化年间一跃成为巨镇。稠密的人烟,鳞次栉比的住宅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弄堂。

今天黎里全镇共有弄堂 115 条,其中暗弄 90 条,明弄 25 条。

弄堂的名称极富民间色彩,一般称“某家弄”。大户人家建造房屋,总是一进一进地造。某家始祖先造个二到三进,随着子孙的繁衍,逐渐增加进数,五进六进的接下去。很自然的,串联各进的陪弄就以这一家的姓氏命名了。

黎里镇在清朝中期排定了八大姓,“周、陈、李、蒯、汝、陆、徐、蔡”,每个姓都有弄堂。以姓氏命名的弄堂共计 72 条,近总数的一半。

看点四:廊棚

南宋时期,黎里就已经出现了廊棚,随着商业的发展,黎里的商铺鳞次栉比,廊棚更是接连成片。

江南黄梅时节多雨,夏季台风经常侵扰,盛夏的太阳热辣炙烤,冬天的西北风老是裹挟着冰珠雪花,黎里人搭建廊棚,让过往行人遮风避雨挡太阳,一则是处于行善之心,另一则也是为了招揽生意。

三里长的黎里古镇,俗称上岸与下岸,自东向西一式搭建了廊棚,晴天不打打伞,雨天不湿鞋。美人靠和亭廊点缀其间,婉约而又浪漫。

昔日黎里的夜晚安逸又宁静,平日里多数店铺不开夜市,但他们总是在廊下挂一盏灯,为路人,也为市河里行驶的船只照明。

看点五:名人故居

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柳亚子故居,本是清乾隆时期工部尚书的私邸,前后六进,有乾隆题写“福”字、大学士稽璜题匾而得名的赐福堂,有太平天国将领遗留的龙凤瓦当,有栩栩如生的砖雕门楼,还有乾隆的梅花碑、刘墉与著名画家合作的祝嘏图。

柳亚子故居收藏着国家一至三级文物藏品120件,待文物藏品152件,还有其他书画文物500余件。

除省文保单位柳亚子故居外,黎里尚有禊湖道院、鸿寿堂、洛雅草堂、端本园、写韵楼、新咏楼、周宫傅祠堂、居退一步处等市级文保单位8处,市级控制文物单位18处。

民俗看点

一、竹器行

竹器行位于黎里古镇梨花街14号,店铺以竹为元素,就地取材,设计空间道具,保留原有建筑样貌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当地民俗文化;将竹编器具悬挂于墙面进行视觉化陈列,实现普及知识的同时兼顾美观性;后庭入口处通过竹篮、竹条配合灯光,试图采用艺术性的陈列方式表达民俗文化的艺术高度。作为传统手工艺的复兴,竹器行聘请当地传统手工艺者入驻,向游客、市民展示、教授手工竹编制作技艺的同时传承民俗文化。

二、木器店

江南传统木艺制品展现

自古以来,黎里的农业与手工业尤为发达,为了满足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当地很多人都会学习和借鉴相邻地区民间的木工技艺,利用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通过师傅带徒传授技术和自行摸索试制,逐渐自创了一系列木器加工制品。

位于竹器行对岸的木器店,81岁高龄的朱龙官师傅,已经从事木工、箍桶行业60多年,他制作的水桶、脚盆、马桶等木器器具制作精巧,是当地仅存不多的木器师傅之一。

住宿推荐

一、黎花建国酒店

黎花建国度假酒店是首旅集团精心打造的高端酒店品牌,致力于弘扬品牌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内涵。酒店配套设施完善,拥有207间雅致舒适客房;13间各具特色的餐厅及酒廊;6间多功能厅、会议室;近1000平方米无柱国际宴会厅以及健身、室内泳池、棋牌等配套设施。

二、水岸寒舍精品民宿

夜宿水岸寒舍,在这里可以享受古时大户人家的生活,可以品茗下棋,可以凭栏听雨,亦可以闲梦煮酒。

每一间独立套房内,格局宽敞明亮,古色古香的家具恰到好处的摆放。老式的衣柜、坐塌、雕花的古董床……无一不与古宅相互融洽。

用餐推荐

一、唐桥菜馆

主营当地特色菜,就地取材,新鲜纯正,招牌菜有黎里辣鸡脚、套肠等。

二、协顺兴餐厅

临水而筑的协顺兴饭店,融入了江南古镇文脉,打造一个悠然自得的苏式生活空间。饭店传承百年老店之风华,主营地道苏帮菜,就地取材,新鲜纯正。

古镇黎里,载过千年风月,至今流光溢彩。

现世的安宁、人间的温情,都付与两岸的烟火,流淌进潺潺而过的桥下桨影,在多少人魂牵梦萦里,化作一曲属于江南的诗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