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志刚 2023-09-01 09:06:48

冯梦龙村:弘扬先贤之道,传承江南士子风骨

冯梦龙村:弘扬先贤之道,传承江南士子风骨-和田,龙亭,苏州

文图/应志刚

400多年前,在风雨飘摇的明朝末年,有一位苏州士子“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冲破礼教束缚,以惊世骇俗的文笔扛鼎起中国通俗文学的大旗。花甲之年,他又远赴福建寿宁出任知县,以“做贤明官员,造福百姓”的理念,以丰硕政绩成就一代廉吏美名,传誉至今。

400多年后,为纪念这位集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官场清流于一身的苏州先贤,人们在苏州相城区黄埭镇冯埂上,以其人为名,改村名曰冯梦龙村,建故居、修纪念馆,蓬勃发展文旅产业,为研究、传承其文学巨著、人文思想,传播其廉洁有为的从政之道,搭建起了重要的载体和平台。

冯梦龙在文学创作及思想上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他认为通俗文学为“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让“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

其中流传最广且影响最大的“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就是他的实践。他解释“三言”的命名: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者,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

“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

冯梦龙编选的“三言”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作品既重视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和细节丰富,又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性格,标志着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已经形成。

1634年,崇祯七年,在风雨飘摇的明朝末年,冯梦龙以61岁的高龄出任福建寿宁知县。

当时的寿宁位置偏远、交通闭塞、经济贫困、文化落后。冯梦龙筑城墙、设司更,带头捐俸集资修建一些必要的设施。在知县任上,他不但提出并践行了“做贤明官员,造福百姓”的从政思想,更是不遗余力推动移风易俗,针对重男轻女的现状亲自撰写《禁溺女告示》,四处张贴,刻石立碑。

冯梦龙鼓励百姓耕作,劝诫他们不要轻易打官司,不要溺杀女婴,并消除匪祸虎患,抵御倭寇,崇文兴教。

作为历史上廉吏的典范,冯梦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秉承“以勤补缺,以慈辅严,以廉代匮”为官之道,留下了“四知拒腐”、“一勺告状”、“巧用贿银兴文教”等廉政事迹,其“济世为民,两袖清风”的为官品质,更是勤政廉洁、为民务实的精神标杆。

2014年11月,为纪念冯梦龙诞辰440周年,苏州相城区黄埭镇新巷村更名为“冯梦龙村”,兴建了冯梦龙故居、纪念馆、书院及玉龙亭、晚情亭等纪念建筑。

冯梦龙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明代江南建筑,外围是白粉墙、小青瓦,优雅别致。庭院内,种植了桂花和石榴树,每年五六月份石榴花开,便是灿若云霞,花红似火,分外鲜艳。宅后有一片茂密的竹林,其枝弯而不折,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体现了冯梦龙高洁的人生追求。

冯梦龙纪念馆是苏州市廉洁文化示范点、相城区廉政教育基地,分设有序厅、冯梦龙廉政爱民专题片展示厅、冯梦龙文学戏剧展示厅等多个展示区。

冯梦龙书院位于冯梦龙纪念馆西侧,书院外观采用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与周围民居和田园融为一体,恬静怡然,通过漏窗、花窗的点缀,透漏出精致的景观,散发出浓浓书香。书院采用现代钢木结构形式,以一层建筑为主,局部二层散落在中部,力求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的特色。

如今的冯梦龙村早已成为知名的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廉洁主题教育基地,更是为研究冯梦龙,交流和传播冯梦龙人文思想搭建起了一个重要的载体和平台。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