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丫头 2017-02-27 18:39:26

二月二,家乡风俗——炒豆豆

二月初二,是国人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唐朝,白居易就以《二月二日》为题作诗记载这一节日了:“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会昂首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因为二月正是春耕春播的季节,人们通过理发、吃春饼等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压杀百虫、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但在我的记忆深处,“二月二”最有趣的风俗,莫不过炒豆豆了。有一个《二月二炒豆豆》的童谣这样流传着:“二月二,炒豆豆。家里来了小舅舅;和白面,舍不得;和黑面,人笑话。宰公鸡,叫鸣呢;宰母鸡,下蛋呢。炒个豆豆最好呢。”


通渭老家一带的习俗是农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炒豆子。蚕豆、黄豆、黑豆、豌豆、扁豆,或者玉米、高粱等,好像除了谷子糜子太小之外,都可以拿来一炒。有道是“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每到这个节日,家里大人会给每个小孩用红丝线串上一串以蚕豆为主、其他为辅的项链挂在脖子上,让孩子们比谁的项链长、花样多,谁的既好看又好吃。那是一个孩子们没有零食的年代。平时表现好了,大人给上一分钱,去村里炒蚕豆的人家就能买到五到七粒又酥又香的蚕豆,也够解一阵馋了。“二月二”这天能带着一串长及脚面的豆豆项链,自己随玩随吃,孩子们甭提多高兴了。往往是弟兄姊妹几个,性子急的一两天就吃完了,能耐住馋劲的吃一个月还没吃完。没豆豆的兄妹,只能在有豆豆的人细嚼慢咽时眼睁睁流口水了。

二月二,家乡风俗——炒豆豆



成长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尽管生活困难,但为了“二月二”这一天,大人们使出浑身解数炒豆豆,以让孩子们给自己露脸。手头有两个钱的,早就买好蚕豆,或加调料煮或用粗砂炒,比的是谁家的脆、酥、香。家里没钱的,到山间或河边扫一些咸土,晒干弄净后抓几把玉米在锅上炒。炒完后用筛子筛尽细土,居然是略带咸味不碜牙的爆米花。还有的随手加上些糖精或盐巴将家里的麦子和麻籽炒了,说什么:“麦子炒麻籽,香死脑瓜子。”实在没有炒的,把面团发酵至半死半熟的程度,加入猪油、盐、花椒面、小茴香面,条件好的还会加入鸡蛋一起揉,面发好之后经过揉、搓、擀、切等工序,将其做成围棋子一般大小的小块,放入铁锅中焙四五十分钟炒熟。这就是“棋子颗儿”,没长牙或正在换牙的小孩最喜欢吃。


我们出生在1994年,虽然也有连粗粮洋芋都吃不饱的时候,但我们却有着无比快乐的童年。“二月二”这一天,就成了我们一年中最快乐的节日。我们的衣兜里,满是各种豆豆。上学路上,认识不认识的小同学,我们都乐于抓出一把给他,然后尝尝交换来的形状口味各不相同的百家豆,吃得满嘴馨香。即使家里什么也没炒的困难同学,也会装满小口袋。等到了教室,同学们就挤成一堆一堆的,把各自的豆豆掏出来,在课桌上办起了豆豆美食展。老师来了,也不急着给我们上课,反而和我们一起品尝美豆,还有点评。


二十三年过去了,时代在发展,生活在进步。“二月二”到了,人们更喜欢那一天排多半天的队去理个发,图个龙抬头的好彩头。炒豆豆的风俗现在也慢慢走了样。即使在农村,孩子们也不企盼这一天再去吃一把粗粮豆豆了。“二月二”这天,大人们也懒得再给孩子串豆豆项链了,而是给小孩一把钱,让他们到丰富多彩的干炒店里自己买豆豆去。孩子们往往买回来的是旺旺小吃什么的,豆豆反而没有市场。在城市的干炒店里,东北的榛子、新疆的巴旦木、云南的山核桃、海南的开心果……应有尽有,也不乏美国的大杏仁、莫桑比克的腰果。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说不出炒法的豆豆,更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但大家对这些都司空见惯了,家里买回来的干果、豆豆,最终放久变味而毫不留情地被倒掉了。我们这些对豆豆充满感情的人,也是尝遍了所有豆豆,再找不回当年香甜美妙的口感了。

二月二,家乡风俗——炒豆豆



有人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在农村的一辈人,得到父母的最少,给予儿女的最全。生活在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父母给他们除了一顿瓜菜代的饱饭什么也没留下,但他们却是最牵心父母、最孝敬老人的一代人。这些人的后代都是独生子女,80后、90后理所当然地会全部接受父母白手起家的所有财产,包括房子、车子;但这些独生子女们却自觉不自觉地没有继承上一代人的传统,再也不愿意以“二月二”炒豆豆吃豆豆为乐了。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他们更不可能体会到父辈当年对一把豆豆深情的向往和美好的享受。

“二月二”的那段炒豆豆、吃豆豆的香甜温馨的记忆,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由壮年走向老年,在渐渐远去……而我,却还是活在那满满的回忆里,回西藏的时候特意从家里炒了棋子和豆子带回西藏,今天分给孩子们,看到他们津津乐道,有种又回到小时候的感觉……


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月二龙抬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农历二月初二,又叫春龙节或龙头节。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流传着理发的习俗。人们认为在二月二这天剃头,会像龙一样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所以人们历来都对“二月二,剃龙头”很重视,都想图个好兆头。对于这一天来理发的人来说,重要的不仅是理发本身,更是讨个吉利。
随着国家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老百姓越来越因一个个传统文俗节日而团聚、幸福、自信、骄傲。又因为我们在民俗喜庆活动中,重视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而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了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

二月二,家乡风俗——炒豆豆

二月二,家乡风俗——炒豆豆


全部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