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正美 2018-04-25 21:39:25

读书和旅行,一个都不能少

读书和旅行,一个都不能少

我喜欢读书,也喜欢旅行。


在我读书那会儿,我们老师在一堂课上讲到九寨沟时,感慨地说:同学们,别说环游世界了,就是能把整个四川都游览一遍,这辈子就算没白活了。那个时候,我的心里就埋下了旅行的种子。

那会儿没钱,不能旅行,只能拼命读书。课本当然无法满足我,每逢周六,我就瞪着个破自行车,骑到一家租书店里,如狼似虎地卷走一堆书。每本书一天租金5毛,大多数时候,我都会在周日书店打烊的最后半小时还回。我的速读,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炼成的。


有时候没钱,我还会去新华书店蹭书看。因为不好意思,总是躲在角落里或是靠着柱子。有一回,书店经理大喇喇地走到我面前,小声而严厉地说:“不要以为你躲在这里我就不知道!”自此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踏进过那家书店。这件事情对我幼小的心灵是有很大的伤害的。你看,我现在都还记得。


读书和旅行,一个都不能少

上大学前,我从来没有出过我们那个小城市。有一回,我们班两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翘了课,坐上了去上海的火车。尽管最后他们被学校和警方“通缉”,紧急召回,还受到了严重的处分,我的心里却是羡慕的。那个时候火车开得慢,从我们那里开到上海,少说也要一天半。他俩这种出格的行为在我眼里,无异于一种英雄主义。我看同学们的目光里也是满满妒忌:你看,人家可是去过上海滩的。


上了大学,书一下变得多了。别说横扫图书馆,就是横扫两排书架,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好我感兴趣的课程并不多,老师们上课几乎全是拖泥带水照本宣科,于是我总是翘课去图书馆。如果说我读了四年大学有什么收获,那就是翘课看了好多书。如果说我读了四年大学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没有翘更多的课。


工作后,有了收入,每逢假日,可以跟要好的朋友去周边的城市玩。虽然我们大多数时候是参团,但每次都很开心。那个时候我已经明白,旅游的形式根本不重要,去哪里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去。


读书和旅行,一个都不能少

虽然去的地方多了,看的书却少了。不知是社会的浮躁浸染了我们,还是我们的浮躁支撑起了社会的浮躁。连日连夜地工作,推杯换盏地应酬,留给书籍的时间越来越少,最后索性不再看书了。后来因为某种机缘,我辞职旅行了一些国家,看到了那些浩瀚的古迹,才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


旅行中我总在感叹:要是自己提前读了一些书,知道了这里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文化,我看到的就不再是一堆破败的石头,而是辉煌的宫殿,以及宫殿里活生生的人物——他们挥舞着笔杆,指点着江山,布下了千军万马,演绎起精彩绝伦的故事。如果不读书,每一个博物馆都是雷同的陶片,拼接的碎碗,相似的绘画,差不多的武器……其实逛一个就够了,完全没有必要勉强自己。


于是在路途中和旅行后,我疯狂地补起课来。我慢慢明白:读书是最便宜的旅行,旅行是最深情的阅读。读书和旅行,真的一个都不能少。


只读书而不旅行,即使成了万卷书生,也不过是一个文字硬盘而已,你很难跳脱书本,对作者的经历有切身的感受。优秀的文字是有温度的,没有旅行中各种体验的积累你很难触摸到那种温度。

只旅行而不读书,有人说他只不过是个邮差。这句话显然说过头了,旅行时看到的万千世界显然比书本来得生动,异乡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都是文字,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但是,这句话对读书之于旅行的重要性的强调,却是值得肯定的。一个饱读诗书的学者,和一个很少阅读的流浪汉,来到同一个地方,他们眼里的世界肯定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一定要看很多很多书,去很多很多地方吗?不一定。有的人确实只对读书感兴趣,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想去钦佩的作家的故居一探究竟,甚至会住上一些时日。有的人只喜欢旅行,在行走中阅读,当他看到有人跟他有同样的情感共振,就会更坚定自己的路。有时,他会在一个深爱的地方驻扎下来,会像在乎自己的家乡一样在乎别人对此地的看法,也会去找几本书来看。

人都是有局限的。读书和旅行,都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局限性。一个人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界走一遭,当然要尽情地体验它的丰富多彩。


读书和旅行,本质上都是为了一件事:最大化你的人生体验。

开卷有益。旅行也如此,走出去总会有所收获。


全部评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