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天球友聚会说要去看桃花提到了绍兴“吼山”,也许是忙于工作,也许“吼山”桃花过于小众,眼见春日渐暖不见响动,干脆我先去探一个究竟。杭州自驾过去大约一个多小时,当天可以打个来回。
一座叫“狗”的山
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山普遍不高不大,也没有什么自然天生的奇景可寻。吼山的入口是一座怪石嶙峋的小山和一个水池,小山名曹山,山上竹林茂密,草木葱荫,山脚下是幽深的放生池,池边残岩洞壁,多处古人题刻,清晰可见,有“江南武陵源”之美称。右侧许多形状各异的怪石,似巨象吸水,自汉至五代,江南还是野象出没之地,石匠采石时故意把山体弄得类似象鼻,是不是象征一种吉祥?“吼山”正门口一只狗的雕像,勾出了关于吼山的奇妙传说。
一条小径绕过桃林,通幽之处有一烟萝洞,入口是个拱形洞口,藤萝缠蔓。进入洞中,豁然开朗,四周陡壁屹立,形如一口竖井,仰视洞口,一线天色,感觉沐浴空谷来风。洞内形成独特的小气候,如入世外桃源,有石栏围着的双池,楼台亭阁。据称,明张岱的散文集《陶庵梦忆》即成稿于此。
开阔的空谷中,一尊越王勾践石像,正襟危坐,气势轩昂。春秋战国时,勾践战败被放回越国后,卧薪尝胆,暗中部署复仇。为了表面上讨好吴王夫差,让夫差渐渐失去警惕性,就竭力献上美女和奇珍异宝。当时越地有白鹿,越王勾践便在此养狗,以猎取白鹿献给吴王,由此将山起名“狗山”。“狗”字绍兴方言与“吼”相近,直呼“狗”音不太雅,时间久了也就成了吼山。
出得烟萝洞,接着便是剩水荡胜境,明末文学家、旅行家张岱“谁云鬼刻神镂,竟是残山剩水。”对吼山的评说,被后人用于这个景点的命名。据说夏季雨后,荡边石壁往往有飞瀑凌空而下,水色随天气变化,早上晴朗时,水面呈湖绿色,下午或阴雨天,则显黝黑色,而秋冬季便飘满落叶。
过了剩水荡一条石阶登山向云石而去,云石高二十余米,顶云兀立,奇特而挺秀,上粗下细,底部瘦削,横架一块椭圆形巨石,婷婷如云,似天外飞来。《越绝书》上写:“一笋矗霄,可数十丈,亭亭如云”。
棋盘石也有二十余米高,底部瘦削,上覆三块犬牙交错的巨石,拔地而起,象一个束发垂髫的童子跪拜观音,巍峨雄奇,传说有两位神仙在此弈棋而得名。
‘宕’是越地方言,意即采石场,越地石宕,始于春秋末期越国崛起时期,绍兴的东湖、柯岩、羊山、吼山都是当时的采石场所,钱塘江北岸一带的海塘,西部的古纤道用的都是开采的石头。如今我们行走在绍兴的老城区,江南特有的风韵依然浓郁,里弄小巷,古石台门,青石板路,石桥流水,随处可以见到石头的痕迹,久远的年代后,淡淡的就像一幅水墨画,绍兴石宕见证着越国的历史,又凝聚着越地的文化。
继续上山,是一座始建于宋朝的寿宁禅寺。寿宁禅寺是南宋爱国大诗人陆游的祖父陆傅所捐建,初取名东山禅寺,陆游祖上和先人的坟墓都在吼山,陆游经常从绍兴鉴湖到吼山来祭祖和小住,传说他当年在佛祖前许愿:“一统中原,佛装金身”,改名寿宁禅寺,意为国家长治久安。原来吼山附近竟是陆游的故乡。
桃花初开与奇石相映
跑题了,跑题了,把思绪收回来。中午在吼山农家乐吃饭时与老板聊天,得知桃花其实和当年的养狗、采石没有关系,村民们种植桃树原先是为了发展经济,后来发现每年桃花开的时候可以吸引众多的旅游观光客,可以把赏花与独特古迹结合起来,让历史文化换发新的生命。
为了让吼山的春天多姿多彩,村民们选种了蟠桃、红碧桃、绛桃、水蜜桃、小花白碧桃等多个桃花品种,同时还栽种了桔子、枇杷、甜柿、苹果、葡萄、生梨、李子、无花果等二十余个品种,被称为“花果山”,尤其蟠桃、人称“蔡公桃”,皮薄肉细,待桃子成熟再来,将是满口生津,回味无穷。
吼山桃花注重与山水的自然布局,没有栅栏,看不出田垄,穿行于山石小径,二月兰遍野,清风拂面,仿若置身于野生桃林,返璞归真的身心洗礼。
每年这个时候这里都要举行桃花节,数千棵桃树争相怒放,形成花的海洋,花果满坡与山水风光相映成趣,登山观奇石,踏青赏桃花,这里成了绍兴今日份最热闹的地方。迷人的画卷,也引来了电视剧《神话》在这里拍摄。
一对恋人从云石的桃林间款款而下,人们常说桃花能给人带来爱情,就是所谓的桃花运吧。
高处的云石,就像古代工匠们剥的笋,一层一层地把周围的岩石开凿,留下一根根石柱和石笋,上面的巨石漂浮于空中,云游与桃花林,不能不感叹采石工匠神奇的创造性。
云石的东面是一处断崖式峭壁,下面一片青青草地,取名为“桃花乐园”,一群青葱少年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勾起了我们年少时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