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梧桐 2019-04-14 16:34:39

很多社区做大了以后,各种用户涌入,质量良莠不齐。你提到的知乎,就在慢慢发生变化。青驿还是很安静和纯粹的社区。
生如夏花_430463

广州印象 卷首语

到广州工作已经大半年了,虽然工作刚刚起步,还面临着不少挑战,但总体倒也算是稳定下来了


f35c7d0ee959b4118d5c10007512260a.jpg!pos


大四时受到几篇公众号文章启发,为自我提升而进行写作输出,在每周末对一周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等方面进行总结规划,摘录看到的好的文章段落,抒发个人的一些心灵感悟,等等,坚持了有近一年

那段时间,每个周末别人休息时,自己都搬着电脑去到小角落里默默码字,经常一写就是一两个小时,每次写完肩膀都酸困无比

但是那段时间是充实而愉快的,每当看到文章大功告成时,心里是十分满足的

由于写作内容涉及职业保密事项、个人隐私以及心路历程,那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文稿如今还是在自己笔记本里留存着,从未和他人分享过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自古千金易得,知音难觅,所幸自己当时遇见了一个有相同兴趣爱好的陈同学,在体育运动篮球做主流、扛大旗的环境下,我俩不仅都喜欢打羽毛球,还在思想认识、业余爱好上有不少共同点

一次攀谈中,我偶然提到自己一直在坚持每周写作总结,他也表现出很大兴趣,想要试试,于是从那以后,我俩在写作方面也开始了讨论交流,在不相互干涉对方写作隐私的前提下,我俩经常讨论起一些经验技巧、收获感悟,枯燥的写作也找到了些许乐趣

后来随着毕业分流,去到新单位报道,一方面事物琐碎繁多,为仕途前程而奋斗,不像之前那样有较多空闲时间自由支配,另一方面自己也存在不小的惰性,好不容易腾出来的休息时间宁愿刷刷公众号文章、知乎、B站,看一部好电影,都不愿费尽心思去写作了

前两年去世的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曾提出过一个“奶头乐”理论,大意是让人民沉溺于犬马声色之中,就像是给婴儿一个奶头含在嘴里,便不再有动力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愚民政策。美国人尼尔·波兹曼也写过一本《娱乐至死》的书,传播很广,预测了美国社会未来将由电视娱乐所支配,人民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完全沦为行尸走肉,财富被资本家所支配,国家被政客所控制,人民在娱乐中过完自己的一生,被资本家、政客榨干所有价值而不自觉

对照如今,波兹曼的预测并不完全正确,但也基本概括了现状,电视并没有支配起全人类的生活工作的空余时间,但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是智能手机,是“王者”“吃鸡”,是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新闻资讯,追星族忙着刷微博上被资本裹挟所刷不完的热搜,普通人在繁杂的新闻中看不懂任何社会事件的真相,舆论被少数人所控制引导,你所看所听到的所有事物,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听到的,人们空闲时想到的不是和亲朋好友坐下来面对面的聊聊天、不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看一本好书,而是打开手机,在虚拟世界中度过一天,在“海草舞”、“学猫叫”等一首首节奏感强、易广泛传播的神曲的无限循环洗脑下,人们不自觉就耗完了空闲时间,回顾一天,却发现仿佛什么都没有干,日复一日,理性思考的能力渐渐弱化甚至消失,即是所谓的“娱乐至死”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在批判任何人,因为人性固有的弱点很难克服,自己也曾有过很多次荒废了一天时间却无所事事的经历
如今的知乎为了迎合流量和资本,已经愈来愈庸俗化,甚至成了一些人所说的小资产阶级自怜自艾的后花园,但是若能合理利用,仍能发现许多大神的精品内容。在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相关问题下,很多答案都提到了写作输出,我以切身经历所体会到,这确实是一个很棒的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方式

但是,相对的,写作也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要耐得住性子,忍得了寂寞,无数个日夜的笔耕不辍,才可能写出一篇精品,在这一点上,客观上自己没有过多的闲暇时间,主观上自己吃苦意识也不足,折中之后,我决定不再和以往一样以周总结的形式进行写作,而是采取生活记录、旅行游记的形式保持输出,这也是开设本专栏的初心所在

以前坚持了一年的周写作总结,是靠着一定的意志力+完成文章的成就感+和朋友讨论的乐趣,这一次,自己写作内容不再涉及任何保密、隐私事宜,以公开分享为主,以看似存在实则乌有的公众监督力为动力,督促自己不太监、不断更,另一方面,若是能借此机会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伴,那将更好

最后,给自己提点希望,也可以视为许个诺言、立下flag,愿自己在今后能够保持定期更新,将本专栏作为认识自己、感悟世界的一个平台,在坚持写作中磨砺文字本领、培养坚强意志。


2019-04-13 17:19:24 相关讨论(2)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