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被称为大西洋上的绿宝石,从苏格兰乘轮渡两个小时便到爱尔兰岛的北端,然后一路南下直到爱尔兰南部,所经之处,满眼都是青绿,无垠的草原被一道道矮树墙分割成无数个草场羊圈,肥硕的牛羊悠闲地吃着青草或慵懒地躺卧休息,举目所见,不见一个人影,只有这生机勃勃的青翠从眼前伸向天边,这应该就是对绿宝石之喻的诠释吧。
历史上爱尔兰曾属于英国,现在这连绵不绝的草场羊圈,应该就是当年“圈地运动”的产物。如今每一块草场都是私人财产,没有主人的允许任何人不得侵犯,正所谓“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所以,这里没有“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更不存在竭泽而渔的过度放牧。大片的草地上往往只有零零星星的牛羊,甚至一片片草场都在“轮休”,不仅牛羊肥硕,牧草更是被养得茂密丰美。
当地人根据草场大小,严格控制牛羊数量,还有大片的草场 终年休闲,所以牧草长得又高又密,直至渐渐变黄,厚厚的草场犹如一片金黄的草甸,一种“天苍苍、野茫茫”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些牧草牧民不会将其烧荒,更不会让其自生自灭,而是收割成巨大的草捆,用塑胶材料封装码垛,以备牛羊过冬。
一路上除了草地就是牛羊,几乎看不到一个牧羊人。据说,牛羊都很聪明,因为它们经年累月地固定在一个地方生活,早已养成成了固定的生活模式,吃喝住行全部自助,看到它们悠然自得、闲散恬淡的绿色生活,真有一种当牛做马的冲动。
为了防止牛羊走失或误入别人的草场,草场边界都有低矮的栏杆或者树墙,而且每家养上一两只牧羊犬,代替主人看护所有的牛羊。总而言之,牧主人对牛羊的日常生活基本不用管,所以牧场上根本看不到人影 。我走了一路,就连牧羊犬也没看到,所有的牛羊都安然自得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内自由生活,真佩服这些牧民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更羡慕他们坐享其成的牧民生活。
在草原深处,是一片片花草树木,一栋栋牧民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木之中。说是房舍,其实更像别墅,一座座独栋的二层小楼,在树木婆娑中,若隐若现。走近房舍,每户都有一个院子,或大或小,或方或长,院落里种满各种花草,修剪的精巧、整齐、别致。家用轿车停在门前,被打理的一尘不染。如果不是周围牧场里的牛羊,真以为这是哪路的富豪别墅。
面对这一碧万里的大地,面对百花丛中的民居,看着肥硕悠闲的牛羊,想到品着咖啡沐着花香的牧民,真为当年“圈地运动”给他们带来的一切感到庆幸,也因眼前的现实使自己沉入小时候课本上“羊吃人”理论的深思。
就像汹涌的河水,它吞噬了良田,但却造就了更为广阔富足的森林草原。
就像暴怒的火山,火山灰也许将海岸变黑,但却造就了“巨人堤”这样的奇观。
当年英国之所以圈地养羊,是因为羊毛工业的收入远远大于土豆和粮食,按亚当斯密的理论,养羊具有更大的比较效益,于是农民变成了城市里的毛纺工人,变成了田园里的奶农和牧民,在享受着田园生活的同时,获得了数倍于过去的财富。
牧民的富足,提升了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他们在提升自己的同时,用手中的财富打造了更美的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于是,一座座庄园拔地而起,一幕幕仙境顺势而成,把这个绿色草原点缀的更加璀璨。
他们用羊毛羊绒美化了全世界,用获得的收入维护和美化了这块生存的大地。随便一个小镇,都是一个花园,别人是城市里边找花园,这里却是花园里边找城市。
这片土地实在太安静了,面对处处美景,除了鸟语花香再无其它,只好自作多情向寂寞的大树招招手——
我见青松多妩媚,料青松见我应如是。
不知是地理地貌的原因,还是上帝的眷顾,这里一年里一多半的日子里都有雨,而且还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蒙蒙细雨,加上整个岛屿一马平川,最高处也不过三两百米,于是河流纵横交织,且缓缓流淌。自然优势加上爱尔兰人的智慧勤劳,造就了这片丰美的大地。不仅感叹——
造化钟神秀,处处桃花源。
痴痴一过客,迷醉爱尔兰。
2019年8月1日 于都柏林